华泰视角
首页 华泰视角 文化之窗

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解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新华社 2021-03-01 950 分享到: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8日发表《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从政治经济学视野阐释中国减贫实践。

报告指出,中国成功的减贫实践孕育了富有理论创新的“中国减贫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减贫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


伟大实践为“中国减贫学”提供理论基石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消除……中国减贫实践超越了现有经典教科书既定理论的阐释能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取得的结果。

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伟大实践,中国不断深化对减贫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就扶贫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减贫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深入阐述“中国减贫学”的核心要义,即:锚定共同富裕目标、依托精准手段,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发力的“益贫市场”机制,解放贫困者的生产力,使他们不仅成为分配的受益者,也成为增长的贡献者,推动实现整个社会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发展。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一直是世界难题,中国减贫实践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创新,认为中国“有为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并非“闲不住的手”,而是必不可少的“赋能之手”。

报告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有效的“益贫市场”并非是对市场的扭曲,而是市场的再造。中国则以创造性实践拓展了“益贫市场”机制,参与“益贫市场”运作的各个行为主体形成有机互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住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社会公正、发展与稳定。

“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在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顾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力量。


“七个坚持”指引中国减贫实践

《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减贫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

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为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报告围绕“七个坚持”,总结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对中国减贫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总书记直接指挥部署下,中国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管理体制。8年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直贯穿我国的减贫实践。

四川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为建一条3.8公里的通村公路,动用了全球现役运力最大的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机械设备,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千万元。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

——坚持合力攻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全社会资源,形成举国同心、全面动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是中国脱贫攻坚得以胜利的重要原因。

——坚持精准方略。在湖南西部的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通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将国家扶贫资源精准“滴灌”至每家每户。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书记郭鹤立说,从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大水漫灌”,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投入,扶贫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坚持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中国采取一系列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举措,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形成“社会动员 + 自我发展”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帮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他的倡导、推动下,中国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坚持求真务实。“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中国实行最精准的贫困对象识别、最严格的扶贫成效评估、最规范的贫困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

《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总结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要义,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宗旨,坚持合力攻坚是制度保障,坚持精准方略是基本方法,坚持自立自强是鲜明特色,坚持共享发展是价值理念,坚持求真务实是工作准则,其中精准方略这个方法论尤为关键。

“如果把中国减贫行动比喻为跳动的时间指针,有条不紊的精准扶贫则如同钟表后盖里精准咬合、精密运转的齿轮。”报告这样向读者形象地解释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的中国减贫实践。


为人类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减贫经验的学习者、受益者和创新者,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减贫的倡议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认为,中国基于本国国情进行的大规模减贫实践和对减贫规律的理论探索,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自己的减贫之路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报告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概括为“5D”要素:

——坚强领导(Determined Leadership)。“很多外国人都感到惊讶,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把扶贫当作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说。

——细绘蓝图(Detailed Blueprint)。为了摆脱贫困这一共同目标,中国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更是实施了国家战略。

——发展导向(Development Oriented)。在持续的减贫进程中,中国始终抓住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中国的减贫是个增长故事。”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马丁·芮泽说。在很多国际经济学家眼里,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是发展的源泉。

——数字管理(Data-based Governance)。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数据。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尤其重视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强调将先进的数字管理应用到减贫的全流程,使得“精准扶贫”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可能。

——分级实施(Decentralized Delivery)。减贫,尤其是针对消除绝对贫困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高效的落实和执行。库恩认为,中国脱贫工作的成功,靠的是全国上下一致的严格、规范、量化、透明的扶贫程序。

报告引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涓滴理论”,分析减贫领域的“涓滴效应”衰减现象,即减贫到达一定阶段,经济增长带来的减贫效应逐渐弱化。而中国将减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举国之力,在发展利益对贫困人口“自然渗透”的基础上注重“主动浇灌”,有效对冲了“涓滴效应”衰减,令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持续提升减贫效能,形成发展轨迹与减贫轨迹的“共进线”。

报告指出,各国减贫实践者和研究者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减贫越往后越步履艰难。而中国通过精准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起庞大而精准的数据库,根据动态更新的信息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使资源供给与减贫需求有效衔接,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报告认为,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的重叠,使得贫困人口难以通过福利救济和个体努力改变窘境,导致出现“贫困板结现象”。这是世界减贫面临的共同难题。而中国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区域贫困治理重点,以832个贫困县作为具体的推进单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消融了横亘千百年的“贫困板结现象”。

当前,中国正站在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或将再有2.07亿人陷入极端贫困,从而使极端贫困总人数突破10亿人。

减贫是世界难题、千年难题。《中国减贫学》智库报告课题组表示,希望以对“中国减贫学”的阐述,激发更多的创意思考与学术交流,共同探索世界均衡包容发展之道,促进各国进一步携手合作,向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迈进。